就業促進行動實施方案
就業促進行動實施方案
宿發辦[2022]5號
一、目標任務
著力解決社區“三公里”內困難群體充分就業,市域范圍內勞動用工信息不對稱等突出問題,在尊重勞動者自主擇業的同時,進一步發揮政府促進、市場調節的作用,織密就業幫扶“一張網”,為勞動者和用工企業提供更多暖心服務。
(一)促進居民就近就業、充分就業
以社區為載體,聚焦困難群體就業,實施“三公里”就業圈建設,促進社區居民“家門口”就業,以建設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為抓手,持續加強公共就業服務,提供更多就業機會,幫扶就業困難人員、失業人員及其他有就業意愿的勞動者盡快實現就業,減少失業人數,縮短失業時間,推動更加充分就業。2022年力爭40%社區達到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標準,到2025年70%以上社區達到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標準。
(二)促進人力資源精準匹配
聚焦勞動力資源供求信息不對稱、技術工人緊缺等難題,發揮組織就業、技能就業的重要作用,著力解決企業缺工問題。2022年高校畢業生去向留皖就業率達70%以上,到2025年高校畢業生去向留皖就業率達73%以上;大力提高技能人才供給,年均新增技能人才1.2萬人;舉辦招聘會不少于400場次,達成就業意向不少于4800人。
二、工作措施
(一)以拓展社區服務職能為抓手,實現“家門口”就業
1.創新社區就業服務平臺。大力開展“三公里”就業圈建設,幫助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便捷掌握就業政策、崗位招聘信息等,達到“三公里”內享受公共就業服務、實現就業的目標,促進更多社區達到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標準。
2.擴大社區就業崗位供給。統籌各類資金,綜合運用資金補貼、稅收優惠、金融支持等政策杠桿,加大對家政服務、批發零售、住宿餐飲等行業中小微企業、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支持力度,按規定給予各類就業創業補貼,穩定崗位供給。鼓勵各縣區開發更多靈活就業、新形態就業崗位,滿足社區居民不同就業需求。加強對社區周邊個體工商戶等實體的崗位摸排,及時精準推送給社區居民。
3.幫扶社區困難群體。每年開發公益性崗位2200個左右,托底安置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,確保每一位有安置需求、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員都能得到公益性崗位安置。2022年,為緩解當前階段性就業壓力,在鄉鎮(街道)、行政村(社區)開發疫情防控員、安全信息員等臨時性專項崗位1900個以上,安置有就業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失業人員,根據工作任務和工作時間,由各級財政資金給予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。落實定期聯系失業人員制度,完善困難人員檔案,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,提供一對一就業援助,主動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、職業介紹等幫扶,使有就業需求的都能得到就業服務、符合條件的都能享受就業政策。
(二)以擴容提質為關鍵,促進重點群體就業
1.支持本地高校畢業生省內就業。大力實施“百萬大學生興皖”行動,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供給。全面實施支持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宿就業創業若干政策,積極兌現留宿大學生住房補貼、生活補貼等政策,逐步降低高校畢業生購房“門檻”。深化校企合作,推動在宿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,職業技術學校定向輸送,支持國有企業、民營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,深入推進“三支一扶”工作,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投身鄉村振興領域。每年募集青年就業見習崗位3900個左右,確保每一名有見習需求的未就業畢業生都能夠參加見習活動。2022年,針對當前就業嚴峻形勢,開發2300個短期就業見習崗位,安排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3—6個月就業見習、參與疫情防控等服務。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和“基層特崗”“三支一扶”“特崗教師”等政策性崗位招錄(招聘)計劃不低于900個。持續擴大國有企業招聘規模,其中水電氣、公交等領域國有企業崗位增加比例不少于5%。
2.促進農民工省內就業。扎實推進“兩強一增”工作,加強在鄉農民工定期聯系和分級分類服務,暢通就業求助渠道,建立健全動態更新的崗位儲備機制和多方聯動的快速響應機制。每年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以上。失業農民工可在戶籍地、常住地、就業地、參保地進行登記,為有需要的農民工免費提供1次職業指導、3個適合的崗位信息、1個培訓項目。密切關注受疫情影響從滬蘇浙等地返鄉農民工情況,通過本地消化和市內協作,引導盡快實現就業。加強脫貧人口就業幫扶,確保務工就業規??傮w穩定。對生產經營遇到困難、確實需要裁員的企業,提前介入指導,鼓勵同等條件下優先留用脫貧人口及防止返貧監測對象。
3.推動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。開展退役軍人能力提升專項行動,實施退役軍人“就業起航”行動,組織開展退役軍人就業服務月活動,舉辦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,拓寬就業渠道,精準提供創業指導、就業援助、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,促進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。加大創業扶持力度,持續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園地建設,激勵更多宿州籍退役軍人回鄉創業。
(三)以供需匹配為抓手,強化企業用工服務
1.建立重點企業用工服務機制。健全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機制,在重點領域、重點行業,建立重點企業“白名單”制度,落實用工包保責任制。組建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、經濟和信息化、發展改革、商務等部門組成的招工服務專班、招工小分隊,為重點企業提供“一企一策”個性化用工招工服務,讓企業用工有保障、季節性缺工有緩解。在開展重大項目招商引資時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招用工服務,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用工環境。
2.建立勞動力資源協作聯盟。發揮宿州人力資源優勢,主動對接皖江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對人力資源的需求,建立區域對接、縣縣對接、鄉企對接機制,通過建立若干個勞動力資源協作聯盟,常態化開展皖江皖北勞務對接,有序實現本地勞動者省內轉移就業。
3.積極推廣全省求職用工“一網通”平臺。積極推廣運用安徽公共招聘網,幫助指導企業通過公招網發布崗位招聘信息、勞動者求職信息,通過公招網后臺大數據精準匹配、信息推送,推進實現缺工企業崗位需求“一點發布、全省共享”、勞動者就業需求“一點填寫、精準送崗”。推廣求職用工APP小程序,讓勞動者求職更加方便快捷、企業用工更加精準高效。
4.擴大技能人才供給。圍繞社會急需緊缺職業(工種)和勞動者就業需求,精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,2022年開展補貼性培訓4.19萬人次。大力發展技工教育,支持企業舉辦技工院校,穩步擴大系統培養技術工人規模,提高高級工培養比例,每年穩定向社會輸入2000名合格技術工人。加強校企合作,鼓勵企業與技工院校、職業院校開展技能人才訂單培養、委托培養、短期培訓,為企業“量身打造”技能人才。推進企業、技工院校、社會評價組織等共同參與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,引導企業將評價結果與待遇掛鉤,多方位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長渠道,年新增技能人才1.2萬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3000人。
(四)以提升質量為支撐,深化多元服務機制
1.發揮多元服務主體作用。培育一批有核心產品、成長性好、競爭力強的5A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,發展一批聚焦主業、專精特新的中小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,鼓勵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選安徽省服務業百強企業。規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,落實《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》《安徽省人力資源市場條例》,推動用人單位依法用工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誠信服務。強化人力資源行業監管,發揮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就業服務積極作用,依托各級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等,引導行業自律、規范內部治理,定期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。
2.提升就業創業服務水平。加強“勞動最光榮,奮斗最幸?!本蜆I觀宣傳,努力營造崇尚勞動、積極就業的社會氛圍。積極組織職業指導進校園、進社區等,指導青年群體、就業困難人員等合理設定就業預期,樹立正確的就業觀。常態化開展“四進一促”穩就業活動,組織實施公共就業服務專項行動,舉辦“2+N”特色招聘會。對就業容量大的批發零售、住宿餐飲等行業健全規模性失業風險預警機制,加大困難行業企業扶持力度,鼓勵企業培訓留工穩崗。面向重點群體、用人單位、園區、高校等分類宣傳就業政策及服務信息,讓公共就業服務“觸手可及”,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。
三、支持政策
(一)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獎補
對認定的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,按照不低于6000元/年的標準給予獎補,主要用于社區就業創業服務、政策宣傳及“三公里”就業圈宣傳推廣等,所需資金由各級財政資金列支。
(二)“三公里”就業圈就業補貼
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,對運營機構組織重點群體穩定就業、靈活就業的,根據就業人數,按規定給予運營機構穩定就業服務補助、靈活就業服務補助。對運營機構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,根據就業人數,按規定給予運營機構就業援助服務補助。對經營實體開發公益性崗位,組織公益性崗位對接,服務就業困難人員到崗就業的,按規定給予經營實體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。各項補助、補貼從就業補助資金列支,具體補助標準按照安徽省購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指導目錄執行。
(三)公共招聘服務平臺補貼
通過政府購買信息化、精細化就業服務成果的方式,引入第三方運營機構改造、維護、運營公益性公共招聘服務平臺,完善注冊企業與注冊求職者精準對接的功能,根據實現穩定就業的人數,對運營機構進行業績考核并給予補貼,所需資金從就業補助資金列支。
(四)職業技能培訓補貼
聚焦脫貧人口、農民工、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需求,精準開展就業技能培訓,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。2022年,因疫情防控實施靜態管理7日以上的縣區,可對因疫情防控停產停業的中小微企業,依據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,按500元/人標準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,同一企業只能享受一次,所需資金由失業保險基金承擔。
(五)階段性穩就業補貼
結合穩就業需求,按規定統籌使用就業補助資金和地方財政資金,對在疫情防控期間保持正常生產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餐飲、零售、旅游、民航、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企業,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一次性穩定就業補貼。
(六)臨時性專項崗位獎補
對臨時性專項崗位安置因疫情等原因失業人員就業的,根據安置人數,由省級財政給予崗位所在地3000元/人的一次性獎補。
政策咨詢渠道:主任:沈飛 聯系電話:0557-3025329
就業促進行動重點任務分工
序號 |
重點任務 |
時限要求 |
責任單位 |
1 |
實施“三公里”就業圈建設,建設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。 |
2022年,全市40%社區達到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標準;2025年,全市70%以上社區達到“三公里”充分就業社區標準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市發展改革委、市教體局、市財政局(國資委)及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2 |
舉辦“2+N”特色招聘會,加強企業用工和勞動者求職服務。 |
年均開展招聘會不少于400場次,達成就業意向不少于4800人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市教體局、市退役軍人局、市總工會、團市委、市婦聯、市殘聯等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3 |
開發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。 |
每年開發公益性崗位2200個左右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市民政局、市公安局、市司法局、市衛生健康委及各縣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4 |
加強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。 |
每年募集青年就業見習崗位3900個左右。2022年,開發2300個短期就業見習崗位,安排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3—6個月就業見習、參與疫情防控等服務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市教體局、市衛生健康委、團市委及各縣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5 |
支持本地高校畢業生市內就業。 |
2022年高校畢業生去向留皖就業率達70%以上,到2025年高校畢業生去向留皖就業率達73%以上。 |
市教體局牽頭,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、市住房城鄉建設局、市稅務局等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6 |
促進農民工省內就業。 |
為有需要的農民工免費提供1次職業指導、3個適合的崗位信息、1個培訓項目,每年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以上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市發展改革委、市農業農村局、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7 |
實現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。 |
開展退役軍人能力提升專項行動、退役軍人“就業起航”行動。持續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園地建設。 |
市退役軍人局牽頭,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配合。 |
8 |
建立重點企業“白名單”制度。 |
2022年建立重點企業“白名單”制度,落實重點企業用工“包?!必熑沃?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市發展改革委、市經濟和信息化局、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9 |
大力提高技能人才供給。 |
每年新增技能人才1.2萬人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。 |
10 |
組織皖江皖北勞務對接。 |
2022年組織各地開展對接,2023年基本建立皖江皖北常態化勞務對接機制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
11 |
提高安徽公共招聘網崗位供需匹配的有效性。 |
2022年實現安徽公共招聘網優化改造,2023年逐步引進第三方運營機構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。 |
12 |
建立勞動力資源協作聯盟。 |
2022年年底勞動力資源協作聯盟機制建立,2023年聯盟成員進一步充實。 |
市、縣區政府。 |
13 |
開發基層服務崗位。 |
2022年,在鄉鎮(街道)、行政村(社區)開發疫情防控員、社區管理員、安全信息員等臨時性專項崗位1900個以上,安置有就業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失業人員。 |
市、縣區政府。 |
14 |
加大政策性崗位和國有企業崗位開發。 |
2022年,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和“基層特崗”“三支一扶”“特崗教師”等政策性崗位招錄(招聘)計劃不低于900個;水電氣、公交等領域國有企業崗位增加比例不少于5%。 |
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,市委組織部、市教體局、市財政局(國資委)等按職責分工負責。 |